國內旅遊讓許多人體驗不佳,我們能做點什麼改善嗎?
國內旅遊讓許多人體驗不佳,我們能做點什麼改善嗎?

最近連假眾多,看著社群媒體上不少朋友趁著機會出國旅遊,也想起電視報導充滿國內景點交通塞爆,哪條大街滷味、某間海鮮餐廳、夜市水果攤把遊客當盤子的「舊聞」。

不久前看到一位說中文的日本人,搭乘台灣環島觀光列車。車上有一些活動與附餐,中間站點停留約 20 分鐘,能在站內買個零食。這趟旅程繞一圈 13 個小時,要價約 3,500 – 4,000 元,值不值得大家自有想法。

校稿這兩天又看到某國小畢旅,國內三天兩夜費用 8,000 多塊的新聞,造成不少討論。

國旅議題早就被討論過無數次,許多人戲稱「有錢人才去國旅,我沒什麼錢只好出國消費」,不過最近和長輩聊旅遊議題,倒是聽到「出國光是機票就上萬元」的說法,說的也是事實。

思考了一下不同說法的背景,我認為其實都沒錯,這篇就簡單聊聊想法,希望每次至少幾千、上萬也是常態的旅費能花得更不後悔。

先天基準不同

其實直接拿國內旅遊與國外相比,有些情況並不公平。

聽過一種詼諧的說法:「旅行就是離開自己活膩的地方,花錢去體驗別人過膩的生活」。國內的環境、語言、事物我們早已熟悉,雖然有時並未深入理解家鄉,但通常就長那樣,去過多次缺乏新奇感。

而且許多人會去國旅的時間點,常常是在國定假日,地點也集中在少數景點,所有人同時一窩蜂往一樣的地方跑,旅遊品質自然會變差。

世界很大,出國選擇夠多,我們的連假也未必是外國的假日,通常還會多請兩天假,有機會在平日享受較好的品質、較低的價格。

景觀、歷史、文化等各方面也造成影響:台灣有先天的景觀優勢,國外則有不同的風景,但許多數百年、上千年的歷史文化、古蹟遺產,說實話不是百年小島能追上的。

甚至連不同地區的天氣,都可能在出遊時帶來主觀感受,這些年台灣受到極端氣候影響,不是悶熱就是濕冷,國外可能有四季分明的體感與風景,旅遊時我們也會事先理解並做好準備。

說這麼多不是要為國旅美化,因為接下來就要談不爭氣的那一面。但事先理解我們常用的比較基準,或許可以在考慮來一趟國旅時,做出更適合的安排。

後天仍不爭氣

可能還有很多其他因素細節,造就國旅的「原罪」,也就是從一開始就難以勝出的條件。而出國的原罪或許就是文章開頭提到,至少上萬元的機票了。

加上長假不易請,我們只好承擔這些支出,或是在財務能力有限時選擇先不出國,可能就國內加減玩一玩,北海道變北海岸、關西地區變關西休息站。

但為什麼這些年越來越多「有錢人才去國旅」的說法呢?

一方面我們很難排除上一段提到的狀況,台灣不大、景點就那些,玩膩了就是玩膩了,上班文化又大多不鼓勵員工沒有理由隨意請假、在平日出遊,只能國定假日一起擠。

更何況即使努力調整比較基準,我們的國旅仍然很不爭氣。

千篇一律無新意的老街,號稱美食王國卻沒有地區與期間特色的小吃;只想把遊客當盤子賺一筆、沒有長遠經營的心態;缺乏內容、不足以吸引人再次光顧的一次性設計…

不願發展公共交通、任由私人載具破壞「人」行走的空間;不做整體規劃,看起來混亂卻號稱「人情味」的最沒風景;假日要價不斐,幾乎能抵機票錢,品質卻隨隨便便的住宿…

是我也寧願忍一忍、把有限的資金存起來,過久一點再出國一趟好好享受,而不是花了錢去玩卻感到很不值得,甚至沒抵達景點先塞幾小時白受氣,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還只有空洞的內容與低落的品質。

這一段也不是要醜化國旅,我們都想花合理的錢,開心地在國內享受旅遊,因此這兩段嘗試回頭校正評價基準,也描述許多人感受到的國旅「現況」。

政府或業者如果願意,可以做些對的事來改善,而我們小老百姓則是能透過選擇,為自己的旅程帶來相對較好的感受,同時透過行動為國旅發展「投票」,看有沒有機會慢慢改變現狀。

找回旅行的意義

回到文章標題,國旅要怎麼玩比較值得?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,這裡也只能提供冷蛋個人的觀點,重點還是回到自己為什麼想出遊,希望從中獲得什麼。

Covid-19 疫情期間許多人寧願花錢「偽出國」,到了整體狀況比較穩定以後又有「報復性出遊」人潮,因為大家被關在家裡不能出門「悶壞了」,覺得寧願多花點錢也要散心。

如果某次出遊前思考過,這就是這趟旅行的意義,那麼錢就花下去吧!找一兩天住好一點的飯店悠閒度過,旅費貴上不少就是這趟的代價,凡事總有取捨。

覺得住宿太貴?那就挑個便宜的普通民宿吧!或者高鐵一日來回搞不好比住一晚更划算,我們去日本玩也常常住同一間旅館,然後每天搭乘快速列車到隔壁城市玩一天再回來不是嗎?

但別忘了,即使花不少錢仍然可能塞車、天氣還是很熱、景點或許千篇一律、餐廳還是把遊客當盤子,這些我們都知道,那麼還能怎麼做改善旅遊體驗?

可能的話避開連假、挑個平日出遊吧!出國玩也是假日比較貴人又多不是嗎?請假是我們的權益,要是自身有足夠條件,可以嘗試帶頭改變職場文化。

然後嘗試減少私人載具出遊,主動挑選大眾運輸,例如台灣好行路線。這就是透過行動「投票」,告訴政府與業者我們的交通與國旅可以怎樣變得更好。

其實前面也提到,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許多先天景觀。外國人都讚嘆的山林、少數還不錯的歷史遺跡、一些值得重複造訪的景點,例如溪頭、國家公園、故宮、科博館等等,這些景點消費通常不貴,如果平日去走走品質應該還不錯。

至於了無新意的景點與把遊客當盤子的業者,勇敢透過行動離開不再消費,不要想說「來都來了」。我們是透過旅行享受生活,不是來受氣的,不需要委屈自己讓品質不良的內容能繼續存活下去。

當然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和金錢,出國仍然是很有吸引力的選擇,但如果留在國內也能透過設計,讓自己的旅程少點花費、更有意義。

出國貴還是國旅浪費,大家心中各有一把尺,這篇分享單純提供讀者朋友參考,思考如何把錢花在覺得更值得的選擇。

相關閱讀:

這東西值不值?高手們這樣花!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