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月感到游刃有餘,下個月行程滿檔到連滾帶爬?
這個月感到游刃有餘,下個月行程滿檔到連滾帶爬?

今年十月連假不少,除了中秋節與國慶日,還多了一個光復節連假。不少學生與上班族感覺賺到了,也有一些人抱怨傳統連假的時間不是自己的,尤其帶小孩的家長特別辛苦。

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有趣的觀察:雖然 10 月國定假日多、11 月完全沒有週休二日以外的假日,但今年這兩個月標準「工作日」一樣都是 20 天!

這個事實讓人體感有點跟不上:10 月感覺有很多假「稀釋」了工作濃度,11 月則是很「完整」的工作月,結果工時居然一樣多嗎?

想法從這裡出發,這次就隨意閒聊一下。

不同的視角

思考了一下,其實人類很多時候都會產生這樣的「錯覺」,有時甚至影響了心情與行為,帶來不一樣的後續發展。

就像這陣子的國定假日,如果以一週為單位來看,10 月連假像是在體驗週休三日制度似的;但以一個月為單位計算,就會驚覺怎麼 10 月的工作天沒有比 11 月少。

投資也有類似現象:許多人看著短期消息快速進出市場,追高殺低還倒賠手續費;但如果以 10 年為單位統計,會發現長線投資大盤市場幾乎是穩定成長,很難賠錢。

生命中的許多「重大」選擇與事件也是如此:當下容易讓我們興奮、悲傷、煩惱,甚至感到一切都完了的狀況,多年後回頭看單一事件大多雲淡風輕,瞬間影響一生的事物存在,但屈指可數。

已經有很多科學研究,證明這些「錯覺」來自人類的生存本能,我們對當下與未來的感受程度有很大的差距,切換視角觀看常常會看到另一個世界。

練習換位思考

不同視角能看到事物不同角度,聽起來像是廢話,但其實我們不太習慣切換視角,常常用自己熟悉的直覺來做選擇,因此容易出現認知死角。

有時候這無傷大雅,就像今年 10 月與 11 月的工作日,不管體感上哪個月比較辛苦,總之要上班的日子就是那些、薪水也不會變,頂多是發布到社群媒體上的一個有趣觀察。

但例如投資時,從客觀的視角理解真實可能就很重要了。

跟隨直覺「趨吉避凶」,或許有時猜對、有時猜錯,偏偏只有少數倖存者持續命中;要是換個角度理解,投資的本質是承擔合理風險、換取長期成長的可能,或許會選擇長線投資,避免不理性進出市場造成的資產虧損。

做人生選擇的時候也一樣,當下可能很煩惱,衡量利弊、害怕失敗。

這時候要是能切換成不同視角,例如從 10 年後回頭看,會覺得自己做了傻事?還是後悔當年未曾勇敢嘗試?或許這樣的觀點,能幫助現在的自己破解錯覺困境,做出更周延的選擇。

幫自己設計錯覺

換位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突破直覺造成的迷霧,看清背後大局,進而做出適合的行動。即使可能不太符合人類天性,但為了重要的事物有時不該放任自己跟隨直覺。

不過有些時候不妨反過來,利用人類容易產生錯覺的特性,設計出人性化的系統,幫助自己自然而然做出想要的行動,或者至少讓自己自在舒適些。

大家都聽過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,猴子對早上的食物數量變多而感到滿足,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加起來數字是一樣的。

小時候會笑猴子很笨,長大才發現自己跟猴子差不多,可能對 10 月初的連假感到滿足,覺得比 11 月還要輕鬆,於是下半個月有了更強的上班動力。

即使上班日數相同,但以週為單位的視角體感上有更多的自由時間,或許調適了不少人的身心。既然如此,不妨利用這樣的觀察視角,以低成本設計為自己帶來好的感受。

例如冷蛋分享過偶爾在週三請假的策略,以一週的觀點來看,只要工作兩天就能休息,甚至只要請下午半天就能有還不錯的效果。

或者實踐原子習慣系統裡的兩分鐘法則,用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輕鬆目標幫助自己開始行動。雖然做一點點好像沒什麼,但這只是錯覺,長期會養成習慣、累積出可觀的成果。

這篇內容也是漸漸「長出來」的,週間每次好像只寫個兩三句,但從最後的角度看來就是「一篇」文章了,人類的錯覺其實可以很實用。

那麼文章就到這裡了,沒有什麼嚴謹的結論,單純是把思路公開,或許能讓自己和讀者朋友延伸出更多有趣的想法。

推薦閱讀:

擇時進出,你我都渴望的超能力

三種特休策略幫你過出生活風格

《原子習慣》心得 7 — 微積分的人生大道理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