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聽過、也想著要「工作與生活平衡」,但在現代社會這目標談何容易?通常是為了賺錢忙到無法休息,偶爾對夢想生活樣貌有憧憬卻又累到從未行動。
一種說法是工作生活本就無法平衡,終極目標是在職涯找到熱情,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就沒有「平衡」問題。聽著很有道理,但平凡如我並非工作狂,即使有熱情也需要輪流切換做點其他事。
相信有不少人跟我比較像,至少在抵達想長久停駐的夢幻景點之前,總會有持續摸索的過渡期,這段過程可以運用三個簡單的小訣竅,幫助自己繼續前行。
有記錄有真相
人的腦袋很聰明,但記憶有時卻沒那麼可靠,尤其在忙碌的日常很多事沒那麼「重要」,或是早就習以為常,會被大腦自然忽略淡化。
你前天晚餐吃了什麼呢?星期五穿哪件衣服出門?週末花了多少錢購物?昨天晚上花了多少時間做了什麼?這些「雜事」通常不會刻意去記,對吧?
通常也沒什麼問題,反正日子在過,有許多更重要的事值得佔用腦袋裡的空間,但如果想要調整生活節奏,那記錄一下將會非常有幫助。
不需要認真寫下每個細節,只需要簡單記下大方向:用一兩句話寫下今天白天、晚上做了什麼,例如上班在忙的任務重點、解決了什麼問題,下班在家賴在沙發追劇,甚至寫「感覺什麼都沒做」也可以。
如果事先做個範例表格區分時段,那記起來可能更輕鬆、也更清楚,只要在特定時段的欄位快速記下幾個字就好。
簡單記下自己的行動,是找到生活平衡的開始。
刻意設定限制
有了記錄,下一步就是透過限制,避免過度隨興或太過努力而失去平衡。
為什麼會「生活不平衡」呢?上班忙到失去方向,下班懶散打發時間卻報復性晚睡;假日則是想怎樣就怎樣,沒有任何計畫隨便過。這樣的生活日常是不是很熟悉?
前者就像用力來回過猛的翹翹板,看起來很「努力」、「充實」,其實陷入被動;後者則像是無人掌舵、任意漂流的小船,看似很「自由」卻常常找不到意義。
這兩種情況其實都處於失衡狀態,解決的方法正是「設定限制」,乍聽之下好像綁手綁腳,其實適度限制反而能幫自己找回掌控權。
最近冷蛋分享的時間財分配策略與行動原則,就是透過事先思考規劃,建立簡單的限制條件。
就像勞基法有規定工時上限,避免員工超時過勞,自己也能設定類似、但更主動的限制。像是工作多久該停下來喘口氣、娛樂幾個小時必須休息、打混到某個程度後要做點事。
除了訂上限,也可以訂下限。例如每週至少兩天、花 1 小時推進小目標,上班至少要花 20 分鐘整理任務筆記等等,利用這些「至少」幫助自己維持一定比例的平衡。
或許礙於現實或人性,無法每次都照著限制行動,但這樣的基準線必須被設定。意識到有一條界線存在,能讓人不再輕易落入失衡狀態。
動態調整平衡
聽過不少活出自我的前輩說「自律帶來自由」,有一些限制反而活成了想要的樣子,不過限制當然不是死板板的軍事化規則,而是用來輔助找到方向的燈塔。
在不迷失大方向的狀況下,可以更有彈性地「動態調整」,這就是生活平衡的第三招。
問問自己最近「連續工作多久?做了什麼關鍵任務?」,「個人目標呢?有沒有微小的推進?」,「有什麼休閒?或者只是被動打發時間?」,前面寫下的記錄將會給出答案。
接著參考設定好的限制條件,並根據個人當下狀況與中長期的目標做出調整,嘗試找到自己需要的生活平衡。
短期調整可能類似這樣:打混了三天?去做一件個人目標推進。最近連續加班?讓自己放半天假,認真休閒 3 小時再回去處理正事。個人夢想不亦樂乎做到超時?也請暫時放下顧及現實,還有其他事必須處理。
中期平衡或許是以幾個月為週期做調整。例如冷蛋過去一年花了不少時間整理部落格,壓縮了其他事項,最近正職又特別忙,於是拆解了自己的疲勞狀態,決定接下來幾個月降低個人目標,多點休閒時間。
長期的生活平衡則是必須回歸大原則,檢視自己在生活旅途的現狀與前景,是看得見繼續前行的可能,或者快要迷失方向?
基本生存有沒有顧好?例如職涯發展是越做越辛苦,還是能保持競爭力?自己的夢想有達標嗎?或至少繼續朝著想要的方向靠近?有適度的主動休閒,還是一邊滑手機按遙控器,卻總覺得沒有休息到?
平衡是「持續向前」的過程
世界跟我們自身都隨時在改變,因此生活平衡不會有一個絕佳、不再需要改動的黃金比例,而是需要常常檢視與調整,來達到讓自己覺得平衡的狀態。
記錄、限制、調整,這三招就是幫助我持續平衡的訣竅。
如果感覺已經處於長期失衡,比薩斜塔不是一天造成的,應該先回到記錄與限制,再重新調整設定中短期目標,過程中一個良好的習慣養成系統將會很有幫助。
其實真實人生的平衡不只是沿著一條水平線微微波動,而是可能有各種現實狀況會打破自己想要的平衡,具備風險觀念、不斷學習思考才更有機會維持相對平衡。
這篇內容就像腳踏車,光是坐上去腳放踏板是沒辦法找到平衡的,必須握好扶手、踩踏板持續向前才有用。如果想改變目前狀態,實際踩下向前進的那一步吧!
相關閱讀:
